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新切入点,是城市地理学,尤其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
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
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3)区域(district)。是城市内中等或较大范围的部分,它具有二围尺度,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如上海外滩、武汉汉正街等。
(4)节点(node)。是城市中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或地铁站等运输起讫点。
(5)标志(landmark)。是一类参考点,人们可依据其辨别方向,产生深刻印象。如塔、穹窿、高山等。
(1)区域和联系。边缘是线状的,但又不能归为“通道”,林奇认为好的边缘不仅视觉上明显,而且连续不断,具有不准超越的功能。边缘可以确定一个区域,增强它的特点,却不明显地构成它。节点像区域一样可以进入,但它又不是“区”,它也许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标志是点状因素,但不同于“可以进入”的节点,它往往是物质实体。肮脏城市中的整洁环境,老城市中的新建设都可能成为标志。五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和迭合。就如波士顿的培肯山这一具有超于其他构成因素的区域,本身包含了通道、节点和标志等因素,因而互相联系起来,丰富深化该区域特点,加强了整体个性。
(2)分析思路。从不同的视野分析城市设计地区。在更广阔的范围中,设计地区会成为一个标志或者节点,强化它在大区域中的特色与定位以区别其他的节点;在缩小的视野中,设计地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包含五要素,着力于它们之间以及其他区域的联系可以塑造区域的整体意象空间。注意成对不同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标志和区域:一个体量大的标志会使它所在区域变小或失去尺度。一个标志的特征若与一个区域的特征相差很大,则会破坏整个区域的连续性。
意象研究目的与城市设计要点:
(1)对人的关注。城市意象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确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肌理延续;对基地进行分析:地区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应。
(2)城市设计要点。南岸嘴作为三镇市民中心是对江城居民渴望高质量的滨水空间活动场所的应答。专家参评,公众参与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对于城市设计,通常会有一些公认的原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长短期相结合等;从人的城市意象空间来对城市设计做出要求,我以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一个地区只要做到“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三、对沈阳市的分析
城市意象的实质形态可划分为五个元素
1.通道
2.边缘
3.区域
4.节点
5.地标
通过以上五点进行分析,城市意象图即为此五个元素的合成。此五元素的基本分类提供城市意象分析的有效起点。但如何將使用者心中的实质形态(认识图)归类到此五元素,多由研究者的強烈主观所決定,实施操作有时也相当模糊或多重分裂。所以很多情况下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做分析时肯定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很多想法上也会有点幼稚,但是城市意象正是由于人的主观想法所决定的,也许这应该叫做主观臆断巴.
(一)、城市简介
沈阳市位于松辽平原的东部,辽宁省的中部,辽河支流-浑河出山口的北部,地理环境重要,为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辽宁省的省会。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中国古代习惯于把水的北面称之为阳,沈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境内总人口为671万人。多民族居住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32个少数民族。沈阳市下设9个区,1个县级市,3个县。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沈阳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为8.1℃左右,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4.0℃;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约-8.5℃。
二、城市意象分析:
1、交通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或隧道等.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可见,道路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
重要性
(1)一些重要的交通线会成为关键的意象特征.
(2)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道路的意象.
(4)特殊的立面特征同样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特征.
(5)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道路的重要性
有时,道路的重要性可归结为其结构原因.道路不但应该具有可识别性和连续性,还具有方向性,通过一些特征在某一方向上累积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能够容易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
目前沈阳市等级内道路拥有量为3127万平方米,经过近两年的改造,一、二级街路完好率为90%,三、四级路完好率为67%。14条城市出口路中,青年大街、建设大路等6条已经改造完毕,另有8条出口路尚待改造。
经过连续三年大规模的道路改造,目前沈阳市的道路格局已经形成,为沈阳今后的城市建设搭好了骨架。沈阳市在对城市道路实施大规模改造之初,便将改造的出发点首先确立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此同时,街路建设标准则要求比肩国际化大都市。而去年和今年陆续的“小巷工程”,则充分体现出道路改造为民谋福的特点。
2、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形要素,他们通常是两个地区边界相互侧面的参照作用。边界通常同时也是道路,观察者能够沿着它移动,这种道路被画成是道路,只是同时具有边界的特征.边界有时也可能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
实例: 和平与沈河两区界线。北起北京街与北陵大街铁路桥和平、皇姑、沈河三区交会点,向南沿和平、沈河两区法定行政区域界线至和平、沈河、东陵三区交会点止,全长8.33公里。
3、区域
(1)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人们可以在内部认别它,如果经过或向它移动时,区域偶而也能充当外部的参照.
(2)区域是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
(3)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边界的作用.
(4)决定区域的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它可能包括各种的组成部分,比如文理,空间,形式等
(5)通常,典型特征作为一个特征组被意象和识别,也就是主题单元
(6)要创造一个强烈的意象,必须对线条进行一定的强化.
(7)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
(8)区域有各种各样的边界,其中一些严格,明确而具体.
(9)围绕一个强烈的核心,主题单元向外减弱,递减的区域并不少见.
(10)另外,有一些区域是内向的,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
(11)有的区域单独的存在区域.
实例: 浑南新区
浑南新区位于沈阳城区南部,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新区与母城隔河相依,环抱母城南部,与母城交映生辉。本着“线形城市的带状组团结构,公交主导的出行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规划理念,由北京、上海、台湾、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竞标产生的规划设计方案,其主要功能单元为为五个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商务会展区、教学研发区、生活居住区、旅游观光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规划用地16平方公里,由长白工业区、高新区浑南产业区和未来产业区三部分构成。产业主要设计了863软件园、AMT园、信息产品制造园、新材料产业园、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汽车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商务会展区
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金融商贸区,体现浑南新区高科技、现代化、国际化特征,将规划建设成为具有金融、贸易、商业、文体娱乐、商务服务、政府服务、科教会展、通讯服务等功能配套的综合区域。
生活居住区
规划用地5.2平方公里,具有住宅、幼儿园、学校、购物、邮电、电信、有线电视、银行、旅馆、饭店、娱乐、停车场、小型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
教学研发区
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实行开放、资源共享模式,为国际一流水平和规模的大学科研、教育园区。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场馆、音乐厅、学生公寓、职工住宅、高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综合配套设施。
旅游观光区
参照世界著名滨水城市的治河模式改造浑河,把浑河及其两岸建成集自然、休闲、娱乐、防洪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带。规划建设大型公园绿地、大型综合性游乐场等建筑景观与浑河河岸自然景观。
4、节点
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连接点或是中断处,因为需在此作出抉择,因此不容质疑地对城市的观察者有一定的重要性。
城市内主要的火车站一直是重要的城市节点,因为对公交道路的市民起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同时占据了巨大的立面体量.
另一种主题集中的节点是广场,它可能是城市意向中最鲜明的节点。
节点即可以是连接点也可以是集聚点.有内外之分。
例: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大的或很大的场地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或展现民俗事象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广场文化的基本定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文化发展到今天,从形式及内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如果说以往的广场文化更多具备庆典与娱乐的内容,而当今的广场文化则增添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内涵,突出了市场经济的格调。更有机地结合了二者本来就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当今的广场文化,使广场文化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使人们得到充分的文化享受。
在其必要性活动中有以下几点特性
第一个特性,广场文化以传统的、现代的重大节日及国家庆典、地方庆典为载体,以当地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
第二个特性,广场文化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与群众性。不管是小型的或是大中型的广场文化活动,参与及观赏的群众,动辄上万人,有的甚至于几万人,十几万人。从年龄结构上看,老、中、青、幼都有。从职业结构来看。三百六十行行行不缺。
第三个特性,经济活动不断促成广场文化和丰富广场文化。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这种文化台搭的广阔“戏”唱得威武雄壮,应该首推广场文化。它的广泛性影响面是经营者、企业家所青睐的。
在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3条道路交叉处,有一处让全市人民敬仰和自豪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中山广场。
例:中山广场
广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市 1956年对中山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在广场中心新建了喷水池,烘托了广场的气氛。现今中山广场宏伟壮丽的景观是在1969年进行的大型改造中奠定和形成的。1969年5月7日当时为红旗广场的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一期工程同年9月28日竣工,二期工程于1970年5月13日开工,同年10月1日竣工。竣工后的广场中央敬立一尊大型玻璃制毛泽东塑像,这位伟人神采奕奕、亲切慈祥,巨手挥指前方,健步从容向前,巍然屹立。目前,中山广场正以清新整洁的环境和功能齐全的设施供国内外游人瞻仰、游玩和休息。
5、地标
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
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唯一性,令人难忘.
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可被看到.其二,通过与临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对比.
人们使用远处的标志物不仅仅是威力确定方向, 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方式.
更常见的是那些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看到的区域性标志物.
标志物有可能孤立存在,除非体量巨大或非常独特,标志的参照作用一般比较模糊.
标志有助于人们进行识别和记忆.
例:沈阳故宫
故宫凤凰楼为中心制高点,以整个皇家园林古建筑群为借景,建设中坚持体现沈阳古城历史文脉和现代园林风光理念相结合的特点,使之成为富有辽沈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闲场所。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这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关于“城市意象”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
1.城市性质:
“东北第一大城市”的认同度最高(78.6%)。其次是“工业中心城市”(42.8%)。
2.城市格局:
55.5%以上的人认为沈阳是中心城结构。21.9%的人认为沈阳是带状发展结构。
3.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标志性建筑:
北站,皇朝万豪大酒店,沈阳火炬大厦,世博园,市府广场
4.城市广场:
市民对城市广场的评价:实用(34.2%)。市民最满意的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38.8%),展览馆广场(28.2%) ,北站广场(20.1%)
5.市民心目中沈阳浑南最适宜的建设目标:
建设新的城市商业中心(37.6%),建设新的城市工业中心(33.4%)。
6.市民对在沈阳汉江边建设高层住宅的看法:
反对意见占28%、主要理由:樊城沿江建高层建筑,与襄阳古城不协调(34.3%)。
7.沈阳的高层建筑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青年大街沿线(53.3%),南湖科技开发区(25%),太原街(24.1%)。
8.最能代表沈阳整个城市的色彩:
“色”(36.4%),“色”(32.7%)。
9.市民心目中最能代表沈阳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
市民推荐率最高的是故宫,然后依次是北市,东陵,北陵,慈恩寺,
10.市民对沈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熟悉程度:
故宫,东陵,北陵是大家最常去的3个地方;新乐遗址,慈恩寺,大帅府是最陌生的3大景点。
11.沈阳人的性格特点:
“豪爽”的性恪特征是大家认同率最高的(59.4%),它与热情(38.4%)、真诚(20.7%)、懒惰(7.1%)等共同构成了(大家主观认知)沈阳人的性格特点。
12.未来城市发展风格:
79.3%的人认为应该“历史与现代交融”。
13.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六大期望:
治理环境污染(78.6%),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73.7%),改善交通条件(63.2%),增加方便市民利用的小型绿地(61.5%)、改善市政基础设施(60.9%),增加更多休闲娱乐场所和公共空间(51.6%)是市民对于沈阳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六大期望,都赢得了50%以上的市民支持率。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搜集结构性和评估性意象获得大范围较完整的意象空间,多角度分析设计地区的意象构成要素,寻求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的人性化设计实施要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林奇说,“城市,也许是人们生活航程中的一处停泊点,也许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意味深长的进展。”让我们为之追求。